你曾多少次误解他人?——哲理故事汇编4篇

2023-11-27   来源:哲理故事

【篇一】你曾多少次误解他人?——哲理故事

《吕氏春秋》里有一段,讲孔子周游列国,曾因兵荒马乱,旅途困顿,三餐以野菜果腹,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。

一天,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,饭快煮熟时,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,抓些白饭往嘴里塞,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,也不去责问。

饭煮好后,颜回请孔子进食,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:“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,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,先拿来祭祖先吧!”

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:“不可以的,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,不可以祭祖先了。”

孔子问:“为什么?”

颜回涨红脸,嗫嗫地说:“刚才在煮饭时,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,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,只好抓起来先吃了,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。”

孔子听了,恍然大悟,对自己的观察错误,反而愧疚,抱歉地说:“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,但仍然还会怀疑他,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。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,要了解一个人,还真是不容易啊!”

所谓知人难,相知相惜更难。逢事必从上下、左右、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,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,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,单一角度判断,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!

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,想想: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?还是你只从一个面,一个点,去观察一个人呢?

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,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,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。

现今的人们拥有高学历高知识,却往往过度仰赖高知识,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上成长。很多事信者恒信,不信者恒不信,要客观地跳出成见,才有机会接近真相。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,更何况我们呢?

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“亲眼所见、亲耳所闻”,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,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“标签”呢?

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,轻易了解真相,消除误会,可是我们呢?

有多少人,因为自己的“亲眼所见”,从此耿耿于怀,甚至怀恨在心……可悲的是,到死都不知道,其实是自己“看错了”?

两个人交流时,其实是6个人在交流:你以为的你,你以为的他,真正的你;他以为的他,他以为的你,真正的他。你想,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,会有多少误解?

你总在和“你以为的他”交流,你知道“真正的他”的想法吗?

【篇二】你曾多少次误解他人?——哲理故事

女主人在晚餐宴客重要的主菜是一条稀有的石斑鱼。为了让鱼的鲜美滋味能完美地呈现在客人面前,女主人不厌其详地一遍又一遍叮咛厨师,如何清蒸,火候大小及时间的长短。

最后女主人特别交代摆放的方式:“记住,要用银盘来盛这条鱼,银盘四周要有精美的装饰,别忘了,嘴巴上含一片柠檬。”

晚宴时宾主尽欢,宴会高潮时,晚宴的最后一道主菜被端上来。然而当上菜的厨师把那盘清蒸石斑鱼端上桌时,宴会上原本愉悦的气氛霎时静了下来。

石斑鱼放在银盘当中,看来色、香、味俱全。银盘四周的食物装饰也一如女主人的吩咐,上菜的厨师嘴巴上含着一片柠檬,也正如女主人的吩咐一样。

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趱紧密,生活步调随乏加快,似乎每个人倾听的"能力也在逐日降低。

因为没有注意倾听而产生误解闹出的笑话多的不胜枚举。

除了专注地听人说话,不随意插嘴打断话题的基本礼貌之外,懂得适时发问,更是提升倾听能力重要的一环。

一般人思考的速度数倍于说话的能力,说话者如此,聆听者也是如此。主要是沟通误解,问题便出在这里。由于思维速度太快,说话者有时难以尽情表达其真正心意,而聆听者更易于将听到的话语在自己的思考中加以曲解。如此一束一往,也就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
解决之道,在于仔细倾听之余,对自己无法全然了解的话语,在适当的时机,用自己的想法复述一次,和谈话的对方做一次确认。这样,沟通的误解程度也将减至最低。

【篇三】你曾多少次误解他人?——哲理故事

给他人留面子的哲理故事

张大千画了一幅《绿柳鸣蝉图》,画上是一只大蝉俯趴在柳枝上,蝉头朝下,做欲飞状。齐白石见了这幅画,对张大千说道:“大千先生此画极为传神。不过,我以前画蝉,曾向一位农人请教,据他说蝉的头都是朝上的,极少有朝下的情况。当然,这也只是那个农人的一面之词,我也没亲自看过,也不一定对。”张大千听后,趁着去青城山写生的时机,跑到屋外仔细观察,发现树上的蝉果然都是头朝上的。回来后,他把自己的观察告诉了齐白石,齐白石神秘地一笑,说:“我也观察过!”张大千此时才恍然大悟,原来齐白石早就知道自己错了,只是怕自己丢面子,才假称这些是从一个农人口中听到的。张大千对齐白石佩服不已。

齐白石给张大千挑错,假借一个农人之口说出,就表明自己也不知道对错,有向张大千求教的意思,给张大千留了面子。这可算是第二重境界:让对方也看不出来你是在挑错,从而不觉得丢面子。生活中,发现了别人的错误,如果你不分场合,直言指出,让对方感到难堪,他就很难听得进去。如果用求教、探讨的语气说出来,给对方留点面子,会让对方心里更舒服,效果往往更好。

说话应该给别人留面子,可怎么说才能留得巧、留得妙呢?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,这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、多思考。你说的话让别人有面子,自己也会更受欢迎。

【篇四】你曾多少次误解他人?——哲理故事

被别人误解的哲理故事

镇上有一个少女,有了身孕,父母逼问少女,孩子的父亲是谁。少女被逼无奈,说孩子父亲是附近庙里的一位高僧,孩子出世后,这家人抱着孩子找到了高僧。

高僧只说了一句“ 这样子啊!”便默默地接下孩子。此后,高僧每天抱着孩子挨家挨户讨奶喝。小镇里炸开了锅,说什么的都有。高僧被人指指点点,甚至辱骂。

一年后,少女受不住内心的"煎熬,承认孩子的父亲是另一个人,与高僧无关。 少女及家人惭愧地找到高僧,看到高僧很憔悴,但孩子白白胖胖。 少女满心愧疚。 高僧淡淡地回了一句“ 是这样子啊!”便把小孩还给了少女。

高僧被冤枉名声扫地,却始终不辩解,为什么呢? 高僧说:“出家人视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。 被人误解于我毫无关系。 能解少女之困,能拯救一个小生命,就是善事。”

当我们被误解时,会花很多的时间去辩白。 但没有用。

没人会听, 没人愿意听。 人们按自己的所闻、理解做出判别, 每个人其实都很固执。 他若理解你,一开始就会理解你,从始至终的理解你, 而不是听你一次辩白而理解。 与其努力而痛苦的试图扭转别人的判别, 不如默默承受,给别人多一点时间和空间。省下辩解的功夫,去实现自身更久远的人生价值。渡人如渡己。 渡已,亦是渡人!

推荐文章:

你曾多少次误解他人?——哲理故事汇编4篇

http://m.cqzdj.com/gushidaquan/167565/

分享

热门关注

简短的哲理故事及感悟【汇编五篇】

哲理故事

你曾多少次误解他人?——哲理故事汇编4篇

哲理故事

幽默哲理故事(锦集3篇)

哲理故事

十个哲理故事及感悟范文(通用3篇)

哲理故事

刀尖上盛开智慧的儿童哲理故事【五篇】

哲理故事

法师利苍蝇哲理故事集合4篇

哲理故事

法师利苍蝇哲理故事锦集三篇

哲理故事

法师利苍蝇哲理故事(锦集4篇)

哲理故事

法师利苍蝇哲理故事(合集三篇)

哲理故事

哲理故事平等(合集6篇)

哲理故事